首页 >
新闻动态
宁波“人工智能+制造” 拿下21个省级典型
发布时间: 2025-09-15
浏览次数: 19

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质量与效率的双重压力日益显现……当挑战接踵而至,“人工智能+制造”逐渐成为一道必答题。近日,省经信厅公布2025年首批共103个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典型案例,创源文化、吉利汽车研究院、金山双鹿、东方电缆等甬企占据其中的2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智能赋能,甬企频频“出招”

在大榭石化一条近1400米长的隧道内,79根输送易燃易爆气体的管道密集排列。如今,两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替代人工,24小时不间断地在轨道上来回滑行,实时检测压力、温度和泄漏痕迹,将隐患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而在智昌科技,人工智能扮演的是“全流程调度员”角色。其打造的“匠心工业大模型”深度融合供、研、产、管、销、服等核心工业场景,为客户提供智能决策与流程优化支持。该公司副总经理王丽表示,在汽车领域已帮助客户实现减员70%,在家具领域通过产业链协同将交货周期从40天压缩到12天,在能源领域实现减员40%和节能15%。

从人工智能数据标注这一前沿赛道切入,博登智能开发出多模态数据标注大模型,可同步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复杂数据,服务客户包括多家汽车主机厂、自动驾驶企业及腾讯、阿里等AGI研发公司。其创始人赵捷将企业定位为工业“数据炼金师”,通过技术提升数据的“纯度”与“价值”,推动行业从“手工作坊”走向“智能流水线”。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研发、生产、供应链各环节,成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此次入选的21个案例覆盖数字经济、装备、消费品、材料等重点产业,涉及AIGC生图、视觉检测、智能巡检、人工智能数据标注等多个领域。

未来已来,重新定义制造

2025年6月,工信部明确提出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这不仅体现国家层面对二者深度融合的重视,也为制造业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指明了方向。

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看来,人工智能赋能制造远不止于提效降本,更深刻改变了制造系统的逻辑结构、组织与治理模式,推动制造业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化、从人控系统进化为人机协同。

传统制造体系长期遵循“感知—控制—执行—运营—决策”的层级架构,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嵌入,正重构这一体系,成为支撑系统智能的“神经中枢”。

在感知层面,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智能传感器和工业物联网使制造现场的“眼睛”更敏锐,实现从“能看见”到“能理解”的跨越,可自动识别异常、预警故障。

控制系统也因人工智能迎来变革。通过自然语言描述,人工智能能自动生成控制逻辑、流程图甚至进行调试验证,实现从“人写代码”到“人机共写”的跃迁。

在执行层,工业机器人是具备实时判断、路径规划和多机协同能力的智能体,其功能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指令。

决策层同样迎来升级。人工智能支持企业进行情景模拟,快速评估不同策略的资源占用与交付可能性;依托实时与历史数据,预测质量波动、动态调整工艺;还能智能推荐补货策略,提升库存效率。

一场系统性的制造重构正在发生。这不是简单插入某一环节,而是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制造网络,重塑其核心逻辑。随着越来越多的宁波企业投身人工智能探索,未来,“人工智能+制造”还将释放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