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宁波风帆劲起正当时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国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传统优势产业生机勃发,数字经济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形成裂变效应,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涌现一批代表“中国制造”的领军企业、知名品牌。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甬江科创区成为重要创新策源中心,三大科创高地初步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取得重大突破。
市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是宁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既面临进位跨越的重大机遇,又面临不进则退的挑战考验。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是宁波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共同富裕先行的历史使命,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智造力量”与“科创力量”。如何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市党代表,听取他们的真知灼见。
打好工业土地全域治理攻坚战
随着宁波制造的加速崛起,工业用地不足成为宁波面临的一大难点、痛点。鄞州区经信局局长、党委书记、一级调研员严岩平坦言,以鄞州区为例,该区工业用地总量约8万亩,但规上工业企业用地却只有2万亩,“规上企业以25%的用地贡献了75%的GDP,却经常遇到找地难,这种倒挂情况亟须解决”。
一方面,优质企业亟待拓展土地快速发展却一地难求;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亩均效益低下不得不通过租赁厂区维持生计。要改变现状,惟有通过深挖广拓存量空间、精准高效配置资源,有效破解产业发展空间从哪来、怎么用的问题,探索出一条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的工业土地综合整治新路。
近年来,鄞州区通过大力开展工业土地全域治理,引导工业企业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更高的效益。同时,该区借助体制机制创新,先后推出土地征收、归宗连片开发、小微企业入园等多种工业土地全域治理模式,取得良好成效,但是也遇到了不少难点、卡点,“像土地征收这一模式,不断走高的土地价格,也会让财政力不从心”。
严岩平代表认为,打好工业土地全域治理攻坚战,是破解鄞州乃至全市工业用地不足这一瓶颈的“最优解”。以单一主体收购归宗连片开发为例,该模式既可以有效解决原有村镇工业区散乱污企业的遗留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高容积率,进行二次开发,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实现政府管理与企业增收的双赢。
在严岩平代表看来,工业土地全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细水长流。宁波应统筹做好产业布局,尽量将土地资源供给“产蛋多”“飞得远”的优质企业,提高工业用地的亩均效益。另一方面,可加大政策对工业土地全域治理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通过“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开展老旧厂房改造,使“退二优二”“三产反哺二产”等方式加速在全市推广。
抢抓智造新机遇让老树开新花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宁波要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让传统优势产业生机勃发。“如何实现老树开新花?在新一代科技革命以及产业变革加速融合的当下,通过智能制造不断降本、增效、提质,将是宁波纺织服装企业乃至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办主任、集团工会委员翁珊珊看来,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思维。
步入雅戈尔智能工厂,参观者会感觉眼前一亮。实现“规模化”“个性化”兼容的车间,不仅让雅戈尔的大单生产周期从45天缩短到32天,量体定制周期也由15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特殊情况下单件定制周期可缩短至2天。
在翁珊珊代表看来,发展智能制造是一次为全产业链深度赋能的机遇,只有紧紧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才能真正为服装产业插上新一轮腾飞的翅膀。
面对如今的智能制造大潮,企业不能“等靠要”,应主动拥抱新技术、融入新领域,这就需要让创新理念延伸到智能制造的各个环节,以智能制造为驱动力,向产业链上下游发力。
“相关数据显示,宁波智能制造起步较早,‘十三五’期间,宁波7942家规上企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8761个,一批制造业企业已开始向智能制造要红利。”翁珊珊代表说,与规上企业相比,宁波仍有不少中小微企业不了解智能制造,不愿投,不敢投。引导中小微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是传统优势产业实现生机勃发、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
翁珊珊代表建议,宁波应继续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扶持、推广力度。以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