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节选)
发布时间: 2021-03-04
浏览次数: 1322

第三章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等行动,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

第一节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

打造标志性优势产业链。深入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巩固提升制造业发展优势和竞争力,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布局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全力打造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特色工艺集成电路、智能成型装备等10条自主安全可控的标志性产业链。常态化摸排产业链运行风险,健全重点产业链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试点企业。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等产业基础自主化,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开展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滚动支持推进一批工业强基项目,加快开发一批国产化替代的适用性技术和产品。实施单项冠军全链条培育计划,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

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计划2.0版,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集群化、数字化、品质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品牌塑造和标准制定。推进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加快老旧、低效工业区块改造,健全二次开发机制,引导零星工业区块连片开发,完善小微企业园布局,推进“低散乱”企业入园,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进落后产能退出。

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加快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骨干企业,推动海洋监测、空天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建设“民参军”示范区。



第二节 提升服务经济规模能级

加强龙头企业引育。加大服务业企业引育力度,形成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梯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在贸易、物流、科技、商务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企业,面向全球引进一批金融保险、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旅游休闲、专业服务等领域优势企业。

推进功能平台建设。打造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一批现代贸易服务平台,搭建智慧港口信息、产业链协同运作等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平台,构建数字健康保险交易、网上融资等一批现代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以产业服务为导向的研发与转化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和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培育网络货运、网络购物、数字展贸、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平台经济,到2025年培育形成面向“3433”的国内领先功能平台100个。

打响“宁波服务”品牌。招引一批国内外优质品牌,鼓励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在宁波设立全球性、全国性、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提高中高端品牌投放首位度。培育提升一批宁波优质品牌,鼓励和支持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形成一批名企、名家、名师、名品、名街、名区、名景、名吃等。到2025年,形成全国知名品牌70个以上、省级品牌150个以上。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规划建设三江口、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三大总部经济核心区,聚焦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绿色石化、智能汽车、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现代金融、数字信息等重点领域,围绕机构认定、投资便利、公共服务等关键环节,研究推出一批政策举措,招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分支机构落户,打造区域总部集聚高地。依托前湾新区、宁波开发区等平台建设新兴产业、先进制造总部集聚区,依托创智钱湖建设科研总部和国际组织集聚区。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1000家以上。



第三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梯度壮大重点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着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体系新支柱。前瞻性布局工业互联网、第三代半导体、先进功能装备、空天信息、先进前沿材料、氢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瞪羚企业,培育未来经济竞争新优势。支持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围绕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高端功能植入医用材料、增材制造领域新材料、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等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测试、中试和应用的功能性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战略性产品。积极举办各类创业创新大赛活动,加强各类投资基金对创业项目的支持,促进创新成果留甬转化。

健全应用推广机制。争取新兴产业市场准入、行业监管等方面的综合授权、先行试点,探索建立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的监管体系。布局建设若干车联网示范区、生命健康试验区、工业互联网先导区等试点平台,加快打造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区。

第四节 健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整合提升各类产业平台。坚持战略导向、竞争导向、规模导向,集中资源打造若干战略牵引平台,力争3个创建成为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按照“突出重点、集中优势、整合提升、提高能级”原则,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园区),重点建设一批制造业发展平台和特色服务业集聚区,高标准建设3个以上“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产业专业园、小微企业园和特色小镇,鼓励发展产业社区。调整优化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激发发展活力。



创新完善政府支持政策。落实重大产业项目“一事一议”政策,在财政奖励、金融支持、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倾斜。发挥产业基金投资撬动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大关键环节精准支持。建立工业用地保护制度,提高弹性年期土地出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等新型方式供地比例,建立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科学布局M0、M3产业用地,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优化全域统筹招商机制。编制市级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引进一批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性高的产业链引擎型项目。创新招商方式,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招商,灵活运用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以园招商和基金招商方式,强化产业生态引商作用。建立项目跨区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引导项目向优势产业平台集聚,规范招商秩序,形成全市招商“一盘棋”格局。加大招商中介奖励力度,健全以主导产业为对象的差异化招商考核机制。